|
|
|
|
|
| |
在冬春交替的时节,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举办的第十九期“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实践项目圆满收官。在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学习中,英语专业学生深入体验了翻译行业的全过程,完成了从课堂学习到职业实践的跨越式成长。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享学习心得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
英语专业21402班 柳佳志同学
时光匆匆,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的“外语职业体验实习营”已经结束,在这段充实的时光里,我深入了解了外文局翻译院的发展历程,切实感受到我国国际传播领域一路走来的辉煌成就。通过实习营的各项活动,我清晰地认识到国际传播工作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及培养方向,对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能力建设也有了全新的思考,专业技能更是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次实习营主要围绕讲师直播和学生实践两大模块有序推进。讲师直播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全媒体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与人才需求,带领我们走进翻译院、深入了解“翻译国家队”,讲解时政类图书的翻译要点、涉外口译技巧并开展实践,探讨国际传播中的新闻特写,还有英语新闻编译与新媒体选题等,而学生实践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包括白皮书翻译、政治类题材翻译视译、新闻特写的采写等。直播所学与实践任务紧密相连,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重大翻译项目有着独特的实施流程和鲜明的任务特点。重大翻译任务严谨性极高,因其面向公众发布,受到广泛关注,还常在特殊场景使用,所以对翻译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保密性也至关重要,从发布前到各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时效性更是一大挑战,时间节点要求严格,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完成翻译工作;并且重大翻译任务并非个人单打独斗,而是多方协同合作的成果。
在翻译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方法。比如可以借助CHINADAILY、人民网等权威平台积累知识。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外宣翻译存在一些现状和问题,例如受众定位模糊。由于没有准确把握中西方在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内宣和外宣的区别,导致受众意识较为薄弱。像部分外宣内容在翻译“强迫堕胎和计划生育”“人权”等议题时,因未充分考虑西方受众的认知和理解习惯,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提升外宣翻译能力,助力国家形象提升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定位受众、精准外宣是塑造正面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受众意识对外宣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深入了解受众需求,才能有效传递中国声音。在外宣前,我们需要全面调研受众的背景、喜好、需求、年龄、文化程度等信息,以此为精准翻译提供有力依据。针对不同受众采取差异化的翻译方式,实施精准翻译,这样才能有效传递中国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通过参与国际传播资深专家和高校名师精心筹备的指导讲座,以及相关业务实训课程,亲身体验不同业务板块的工作内容,我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无疑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提升专业能力,追求更好的自己。
此外,在实习营中,我深刻领悟到翻译在传播中国声音方面的关键作用。无论是白皮书的翻译,还是国际传播新闻特写的撰写,都让我明白,在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讲述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大量优秀的翻译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质量的提升息息相关。在新媒体时代,翻译工作者更应加强翻译研究,提高翻译质量,增强沟通交流效果。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当下,我们要扎实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站稳立场,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传播人才。
撰 稿:柳佳志
初 审:毕晨慧
复 审:孙玲琪
终 审:商 薇
202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