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基础俄语》课程2021年9月被评为校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
课程带头人:张岩
课程组成员:刘继斌、康微、张胤哲、夏英、许晓菲、王淇
课程建设目标:
我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构建了以强能力、重素质为特征的优质教育体系,学校实施了以学生学习产出为中心的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俄语专业紧密结合学校及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为导向,为社会提供翻译、经贸等专业人才,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为基础、以国内外语言实践为依托,培养语言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俄语人才。俄语专业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达到:
1.俄语语言基本功扎实:
听力:能听懂语速为每分钟90-120个单词的语音材料,理解率最低达到60%。
口语:俄语发音标准,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阅读:俄语词汇认知量达7500个单词。
写作:能够撰写各种体裁的文章,表达得体,语篇连贯。
翻译:能灵活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俄汉互译。
2.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运用俄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为语音、语法、国情、文学等知识讲解,涵盖社会、文化、历史、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选材主要从跨文化视角出发,选取中俄两种不同文化的素材,将词汇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强化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
组织实施情况:
1.课前:主要为学生学习资料的听、观看,做相应的课前练习和思考,学生提问。
2.课中:教师注重精讲多练,回答学生课前环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思考和学习。
3.课后: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等。
《基础俄语》课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辅,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辨能力提升为特点,以学生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师生教与学共同体。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基础俄语》课程改革拓宽了俄语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4项(学科竞赛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5项,国家奖学金3项),俄语专业四级过级率95%以上,试点班级达到100%。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均致力于教改,许晓菲老师是校级首批课改先进个人,王淇老师是优秀的青年教师,课程组教师的课程收到了督导好评。
课程特色与创新:
1.立德树人,体现思政育人,《基础俄语》课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如,学生自主学习,准备课前报告,涉及到了中俄两国关系发展问题,教师则在学生汇报之后对两国关系进行简要讲解,做出正确导向,并总结学生报告中的重难点。
2.教学理念先进,注重学生的学习产出,注重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
3.互动互助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资源,采取课前导学、课内交流、课后练习、课外研讨、小组讨论等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围绕课程的重点、难点积极录制课程微课,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程通知、课件、微视频、图片、音频、文档等资源,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同时还通过作业、测验、答疑、讨论、考试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考核。
4.教学与科研融合,助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5.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
1.推动课程“课前在线自学、课堂分析内化、课后拓展深化”。
2.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评价方式、考核机制持续改进。
3.授课内容中融合思政元素,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4.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组织学生用中俄双语讲校园,讲国家,讲文化。